高盛下调美国汽车销量预期近百万辆:关税冲击与市场前景解析

引言

2025年4月,国际投行高盛集团发布最新报告,将美国2025年汽车销量预期大幅下调近100万辆,从此前的1,625万辆降至1,540万辆。这一调整的核心原因在于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关税政策导致汽车成本飙升,叠加市场需求疲软,引发行业连锁反应。本文将深入分析高盛下调预期的背景、影响及未来市场走向,为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一、关税政策:销量下滑的“导火索”

高盛分析师指出,特朗普政府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的关税(仅USMCA成员国部分产品免税),直接推高了汽车制造成本。根据高盛测算,美国进口汽车和本土生产的车辆平均成本将增加数千美元,而车企难以将全部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 成本传导困境:原材料(如钢铁、铝)和零部件的关税成本需由车企和消费者共同承担,但需求疲软下,车企无法完全通过提价覆盖成本。
  • 价格压力:未来6至12个月内,美国新车净售价预计上涨2,000至4,000美元,进一步抑制消费者购车意愿。

例如,福特汽车已宣布对多款车型降价促销,试图通过清理库存应对价格战,但此举导致其股价在消息发布后下跌近5%。通用汽车Stellantis的股价也分别下跌5.2%和11.8%,市场对行业前景的担忧可见一斑。


二、销量下调背后的行业挑战

1. 供应链与生产端压力

高盛同时下调了全球汽车产量预期:

  • 2025年全球产量从9,040万辆降至8,870万辆;
  • 2026年全球产量从9,260万辆降至9,070万辆。

北美地区受冲击尤为明显,因美国关税政策导致零部件进口成本上升,车企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例如,依赖墨西哥组装的大众车型(如Taos、Jetta)可能面临额外关税风险,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2. 消费者需求疲软与替代策略

  • 购车成本上升:消费者对高价车型的接受度下降,转向低价或二手车型。
  • 电动车市场分化:尽管特斯拉Model Y等车型销量下滑,但通用和福特的电动车型(如雪佛兰Equinox EV、Mustang Mach-E)凭借性价比优势逆势增长。

3. 车企评级与资本市场反应

高盛将福特汽车的股票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认为其面临国际竞争加剧、库存过剩和成本压力的多重挑战。而丰田、大众等依赖进口车型的车企,则因关税政策面临更大的利润压缩风险。


三、未来市场趋势与消费者应对策略

1. 短期:价格战与促销潮加剧

车企可能通过降价、金融优惠或赠品刺激销量。例如:

  • 特斯拉将Model 3后驱版价格压至25万元以下,抢占中端市场;
  • 丰田推出卡罗拉双擎版新能源补贴叠加礼品包,吸引环保消费者。

2. 长期:电动化与本土化生产成关键

  • 电动车渗透率提升:尽管高盛预计2030年美国BEV(纯电动车)渗透率仅为26%,但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如通用Ultium平台、福特F-150 Lightning)仍是必然选择。
  • 供应链本土化:车企或加大北美地区零部件生产比例,以规避关税影响。

3. 消费者建议

  • 关注促销窗口期:4-6月为传统销售旺季,叠加关税压力,车企可能推出更大优惠;
  • 优先选择本土化车型:如符合USMCA标准的车辆(如丰田RAV4、福特F系列)可避免高额关税;
  • 长期投资需谨慎:若计划持有车辆超过3年,建议优先考虑保值率高的车型(如丰田凯美瑞、本田CR-V)。

四、结语:行业调整中的机遇与风险

高盛的预测揭示了美国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由政策与成本驱动的深度调整。短期内,消费者将面临更高的购车成本和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长期来看,车企需通过技术革新、本土化生产及电动化转型重塑竞争力。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高库存、低需求车企的风险,同时关注在电动化领域布局领先的头部企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汽车信息网 » 高盛下调美国汽车销量预期近百万辆:关税冲击与市场前景解析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