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15家汽车制造商及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处以总额4.5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5.96亿元)的反垄断罚款。此次处罚直指这些企业在2002年至2017年间非法串通,通过垄断报废汽车回收市场牟利,并刻意隐瞒环保数据,损害消费者权益。大众集团以1.28亿欧元的罚款位列榜首,Stellantis和雷诺-日产分别被罚约7500万欧元和8100万欧元。
垄断行为:15年“零成本”战略与环保数据隐瞒
欧盟调查显示,涉事车企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达成两项核心反竞争协议:
- 不支付报废车处理费用:车企联合推行“零处理成本”战略,拒绝向拆解企业支付报废车辆回收费用,将回收业务转化为利润来源。
- 隐瞒可回收材料比例:车企一致避免公开新车及报废车的可回收比例,削弱消费者对环保性能的关注,从而减轻市场竞争压力。
根据欧盟法规,车主有权免费处理报废车辆,车企应承担必要成本并披露环保信息。然而,涉事企业通过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组织定期会议,系统性规避义务,形成利益联盟。
处罚详情:大众、Stellantis领罚,奔驰“告密”豁免
此次罚款涉及15家车企及ACEA,主要企业处罚情况如下:
- 大众集团:1.28亿欧元(最高罚单);
- Stellantis:约7500万欧元;
- 雷诺-日产:8100万欧元;
- 福特:4146万欧元;
- ACEA:50万欧元。
值得注意的是,梅赛德斯-奔驰因主动向欧盟举报垄断行为,成为唯一免于处罚的车企。其余企业均承认违规,并因配合调查获得10%的罚款减免。
行业影响:传统车企转型阵痛加剧
此次罚款正值欧洲传统车企面临电动化转型与市场萎缩的双重挑战。
- 财务压力:Stellantis 2024年净利润同比暴跌70%,大众营业利润下降15%,仅雷诺凭借电动化转型实现营收增长。
- 合规成本上升:欧盟自2025年起执行更严格的碳排放标准(93.6克/公里),超标车企需按每克95欧元支付罚款,行业预估总罚金或达150亿欧元。
欧盟竞争事务专员特蕾莎·里贝拉(Teresa Ribera)强调:“垄断行为,尤其是压制消费者环保意识的行为,绝不容忍。”此次处罚不仅是对历史违规的清算,更释放出欧盟强化市场公平竞争的信号。
车企应对:加速转型与“向华”合作
面对罚款与转型压力,欧洲车企正通过业务重组和深化与中国企业合作寻求出路:
- 裁员与关厂:大众宣布裁员3.5万人,奔驰削减德国工厂产能。
- 技术合作:宝马与华为合作开发鸿蒙车机系统;Stellantis联手零跑汽车在欧洲销售电动车;雷诺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开发低价电动车型。
- 供应链依赖:欧洲电池企业Northvolt破产后,Stellantis等转向宁德时代合作建厂,凸显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结语:垄断罚单背后的行业变局
欧盟此次重罚不仅揭示了传统汽车巨头在合规管理上的漏洞,更映射出全球汽车产业权力格局的变迁。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下,欧洲车企若无法平衡合规成本与技术迭代,或将进一步依赖中国产业链的“降本增效”能力。而欧盟如何在维护市场公平与扶持本土产业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未来监管的核心命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汽车信息网 » 欧盟重拳整治汽车行业垄断!大众、Stellantis等15家车企被罚4.58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