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目标坚定但路径曲折
尽管欧盟委员会近期因行业压力对2025年碳排放法规作出妥协,给予车企三年缓冲期,但其仍坚定重申2035年新车“零排放”目标。这一看似矛盾的政策调整,折射出欧盟在绿色转型中的两难困境:既要推动气候议程,又要维系本土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167。本文从政策动态、行业博弈及全球竞争视角,解析欧盟汽车业的转型挑战。
一、2035年零排放目标:从立法雄心到执行难题
欧盟于2021年通过《欧洲绿色新政》,明确要求到2035年所有在售新车实现零碳排放(即禁止燃油车销售),并设定了阶段性目标:2030年新车碳排放较2021年减少55%67。这一政策被视为全球最激进的汽车减排计划,旨在推动交通领域脱碳,助力2050年碳中和目标。
然而,现实执行面临多重障碍:
- 电动汽车市场降温:2024年欧盟纯电动车销量同比下降5.9%,市占率回落至13.6%,远低于实现目标所需增速17。
- 基础设施滞后:充电桩分布不均(70%集中在德、法、荷三国),且未完成“百万充电站”建设目标,抑制消费者购买意愿78。
- 成本与技术依赖:欧洲电动车电池成本高达1.5万欧元,且76%的全球产能依赖中国,形成新的供应链风险78。
二、政策妥协:2025年缓冲期背后的行业博弈
面对车企的游说压力,欧盟委员会于2025年3月提出修订方案,允许车企以2025-2027年的平均排放水平替代年度审核,变相延长达标期限。这一调整引发多方争议:
- 支持方:大众、雷诺等传统车企认为此举缓解了罚款压力(如大众曾面临15亿欧元罚款风险),可将资金用于电动化投资13。意大利、捷克等国亦支持延期,称“拯救了欧洲汽车业”23。
- 反对方:沃尔沃等已提前布局电动化的企业批评政策反复损害公平性,环保组织则警告此举将削弱欧洲车企竞争力,进一步落后于中国127。
“排放池”机制受冲击:原计划通过出售碳排放积分获利的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特斯拉2024年碳积分收入达27.6亿美元)可能面临需求下降,而丰田等车企正考虑退出合作,转向自主达标12。
三、全球竞争:中国崛起与欧洲的焦虑
欧盟政策摇摆的深层原因,在于其电动化转型已落后于中美:
- 中国领跑市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占比40.9%,比亚迪、吉利等企业跻身全球销量前十,并通过技术输出与欧洲车企合作碳积分交易27。
- 美国政策回摆:特朗普政府取消电动车补贴,车企放缓电动化节奏(如奔驰将2030年电动化目标从100%下调至50%),与欧洲形成对比27。
欧洲车企的困境凸显其转型路径依赖:燃油车仍是利润支柱,但电动化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成本高企、产品竞争力弱。欧盟试图通过延长合规期争取时间,同时推出“汽车行业行动计划”,计划投资10亿欧元推动电池创新、扩大充电网络,以缩小差距57。
四、未来展望:平衡气候目标与产业生存
欧盟的短期政策调整虽为车企赢得喘息空间,但长期目标的不确定性可能加剧转型风险:
- 技术路线争议:合成燃料、氢能等替代方案尚未成熟,政策若过度倾向技术中立,或分散投资焦点67。
- 地缘经济博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贸易保护与中国供应链优势,迫使欧盟加速本土电池产业链建设,避免沦为“技术附庸”78。
- 消费者接受度:降低电动车价格(需补贴之外的成本控制)与完善充电网络,是提升市场渗透率的关键78。
结语:十字路口的欧洲汽车业
欧盟2035年零排放目标既是气候承诺,亦是产业重塑的倒逼机制。然而,政策反复与行业内耗正削弱其转型动能。若无法在技术突破、供应链自主与市场培育间找到平衡,欧洲恐将失去在新能源赛道的话语权,沦为中美竞争的旁观者。对中国车企而言,这既是机遇窗口,亦需警惕欧盟可能加码贸易壁垒,以“绿色保护主义”维护本土产业利益。全球汽车业的格局重构,已进入关键赛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汽车信息网 » 欧盟重申2035年汽车零排放目标:政策摇摆下的转型阵痛与全球竞争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