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集团2024年营收净利润双下滑 电动化转型能否破局中国市场困局?


引言
2025年3月,宝马集团发布2024年财报,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引发行业震动。数据显示,其全年营收同比下降8.4%至1,423.8亿欧元,净利润缩水36.9%至76.78亿欧元,创下近五年新低。这一颓势背后,既有中国市场销量暴跌和价格战的直接冲击,也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深层焦虑。宝马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其“新世代”电动化战略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一、全球市场承压:中国拖累与供应链危机

宝马2024年的业绩下滑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全球销量同比下降4%至245万辆,其中作为最大单一市场的中国交付量锐减13.4%,仅71.45万辆。中国市场疲软源于多重因素:价格战导致豪华品牌溢价能力削弱,自主新能源品牌(如理想、蔚来)的崛起挤压市场份额,以及消费者信心不足导致的购车需求延迟。

与此同时,供应链问题进一步加剧困境。2024年9月,因集成制动系统(IBS)安全隐患,宝马全球召回150万辆汽车,直接导致欧洲丁戈尔芬工厂停产,产生数亿欧元额外成本,并拖累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83.8%。这一事件暴露了宝马在供应链管理和技术品控上的短板。


二、中国市场的两难困境:降价保量与品牌价值稀释

为应对销量下滑,宝马曾于2024年上半年加入价格战。以宝马i3为例,其售价从35万元腰斩至17万元,导致单车利润大幅压缩,但销量仅微增3.8%,反而加剧品牌价值稀释。然而,退出价格战后,宝马在华销量进一步恶化,8月单月销量同比腰斩至3.48万辆。

经销商网络同样承压。2024年10月,宝马在华首家“5S”店北京星德宝关闭,折射出传统经销模式在新能源时代的生存危机。尽管如此,宝马坚持不裁员策略,投入超1亿欧元用于员工培训,并通过定制化车型(如X3长轴距版)试图挽回市场。


三、电动化转型:91亿欧元研发投入与新世代车型押注

面对颓势,宝马选择加码技术投入。2024年研发支出达91亿欧元,同比增长17.1%,创历史新高,重点布局电动化、智能化及新世代车型开发。其电动化车型全年交付59.3万辆(含纯电42.7万辆),占比近四分之一,纯电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3.5%,成为少数增长亮点。

核心战略“新世代(Neue Klasse)”平台被寄予厚望。该平台将搭载800V高压平台、大圆柱电池及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首款车型计划2025年量产,2026年在中国沈阳工厂投产。宝马还通过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开发智能交互系统,试图弥补智能化领域的短板。


四、行业对比:德系三巨头的集体焦虑

宝马的困境并非孤例。2024年前三季度,奔驰、宝马、大众净利润合计减少109亿欧元,中国市场销量均下滑超10%。三巨头共同面临两大挑战:

  1. 新能源渗透率冲击:中国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已突破50%,而宝马纯电车型在华占比仅15%,远落后于本土品牌。
  2. 技术路线摇摆:宝马坚持“多边下注”(纯电、插混、氢能并行),但资源分散可能拖慢转型速度;相比之下,奥迪与华为合作、奔驰与Momenta联手,已显现更明确的智能化路径。

五、未来展望:技术突围与价值战重构

宝马管理层提出,2025年将交付超300万辆新能源车(含150万辆纯电),并计划至2027年推出40款新车型。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跨越三重障碍:

  1. 成本控制:通过本土化生产降低电动车型制造成本,例如在墨西哥、美国增设工厂以规避关税风险;
  2. 品牌重塑:摆脱“以价换量”策略,通过技术创新(如氢能车型计划)重建高端认知;
  3. 生态协同:深化与中国供应链合作,例如联合开发大圆柱电池技术,缩短技术落地周期。

结语
宝马的2024年财报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浪潮下的阵痛,也揭示了全球化车企在政治与经济不确定性中的脆弱性。尽管电动化转型艰难,但91亿欧元的研发投入与“新世代”平台的推出,仍为其保留了翻盘的可能。若能在技术创新与市场策略间找到平衡点,宝马或能在这场价值重构战中重拾主动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汽车信息网 » 宝马集团2024年营收净利润双下滑 电动化转型能否破局中国市场困局?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