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汽车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拿大政府正面临一场关键战役:如何在外部关税压力与内部供应链挑战的夹缝中,确保跨国汽车制造商继续履行对加拿大的投资承诺。2025年3月,加拿大联邦国际贸易部长Mary Ng与全球汽车制造商的高管展开密集对话,强调政府将“全力捍卫加拿大汽车工业的未来”。这一表态背后,是美国对加拿大汽车加征关税的威胁、北欧电池巨头Northvolt的破产危机,以及中国电动汽车的全球竞争力对本土产业的冲击。本文将深入分析加拿大政府的应对策略、行业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汽车投资的前景。
1. 政府支持:税收减免与财政援助的双重保障
加拿大政府深知,维持跨国车企的投资信心是其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根据2024年联邦预算,政府推出了一项针对电动汽车工厂的10%建筑资本成本税收减免政策,叠加已有的30%设备投资税收抵免,形成高达40%的税收优惠组合。这一政策要求企业必须在加拿大供应链中进行“多阶段生产”(如电池制造与组装),以创造更多本地就业机会并巩固产业地位。
此外,加拿大已向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电动汽车项目承诺数十亿美元的财政援助。例如,瑞典电池公司Northvolt原本计划在魁北克建设的电池工厂,尽管其母公司于2025年3月申请破产,但加拿大政府仍通过“受托人机制”介入,试图确保该项目继续推进。国际贸易部长Champagne公开表示:“破产是短期财务问题,我们正与贷款方合作,确保投资承诺不被打破。”
2. 外部挑战:关税威胁与供应链脆弱性
加拿大汽车工业当前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美国。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自4月2日起对加拿大汽车征收25%的关税,并威胁“永久关闭与加拿大的汽车贸易”。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加拿大对美出口的90%汽车产能,迫使车企重新评估北美供应链布局。
与此同时,加拿大对华电动汽车的贸易政策也引发争议。2024年10月,加拿大效仿美国,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声称此举旨在“对抗中国产能过剩和不公平竞争”。然而,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备受质疑:中国电动汽车凭借技术优势和成本竞争力,占据加拿大2023年进口电动汽车市场的23%份额,加征关税可能导致加拿大消费者转向更昂贵的本土或美国产品,削弱其电动汽车普及目标的实现。
3. 行业反应:车企与工会的博弈与合作
面对关税压力,加拿大汽车制造商与工会展现出复杂态度。
- 车企的“观望”与“妥协”:底特律三巨头(通用、福特、Stellantis)虽承诺在加拿大投资电动汽车工厂,但均要求政府提供更明确的关税保护。例如,通用汽车已推迟其安大略省奥沙瓦工厂的电动化改造计划,等待加美贸易谈判结果。
- 工会的强硬立场:加拿大汽车工人联盟(Unifor)总裁Lana Payne警告:“美国不能垄断汽车生产,加拿大拥有百年制造传统,我们将在供应链中保留更多份额。”工会支持政府对华关税政策,但也呼吁车企“不要将加拿大工人置于关税风险中”。
4. 未来展望:2035禁售燃油车目标下的机遇与风险
加拿大政府的终极目标是2035年实现100%零排放汽车销售,这要求车企大幅增加本土电动汽车产能。然而,当前加拿大电动汽车销量仅占新车市场的11%(2023年数据),远低于美国和欧盟水平。为达成目标,政府需解决两大核心问题:
- 供应链本土化:加速电池、半导体等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减少对亚洲和欧洲的依赖。Northvolt魁北克工厂的存续,正是这一战略的关键。
- 市场竞争力:在对华关税背景下,加拿大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可能上升,需通过税收优惠和技术创新维持价格优势。
结论:加拿大能否在夹缝中突围?
加拿大政府的“无惧关税”口号,既是对车企的呼吁,也是对自身产业韧性的考验。通过税收减免、财政援助与供应链保护,加拿大试图在北美电动汽车竞赛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美国关税的长期威胁、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本土供应链的脆弱性,仍可能动摇车企的投资信心。
未来,加拿大需在“保护主义”与“开放合作”之间找到平衡,例如通过北美自贸区谈判缓解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同时吸引中国电池企业通过合资或技术合作参与本土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2035禁售燃油车”目标的实现,让加拿大从全球汽车工业的“追随者”转变为“参与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汽车信息网 » 加拿大政府呼吁汽车制造商“无惧关税”,强化本土电动汽车供应链